
山雞養殖場選址
養殖場要選擇地勢高并且干燥的地方,由于山雞具有很強的野性,受到驚嚇很容易產生應激反應,所以要選擇環境幽靜的地方。
為了防止山雞飛外逃,要用網子做隔離墻,形成防逃網,防逃網要用表面有膠制的,以保護山雞,山雞在飛的時候會沖撞防逃網,如果是鐵制的很容易讓山雞受傷。一般圍欄高3米左右。
山雞的欄舍主要分兩個部分,一個是休息室,一個是運動場。為了讓山雞能很輕松的飛上棲架,一般棲架的高度1.5米左右。
挑選種雞
現在的養殖戶大部分都是自繁自養,商品雞養殖到3個月左右,母雞體重達到1千克左右,公雞達到1.5千克左右時,開始第一次挑選種雞。
公雞白頸好,毛角亮,羽毛亮,身體粗壯。母山雞要選性情溫順,活潑好動,眼大有神的作為種母雞,挑選出來的雞就進入后備期的飼喂和管理。
山雞飼養管理
后備期的山雞在飼喂上要減少營養,控制飼喂量,以避免它們吃的太肥或者太瘦,不利于以后的繁殖,一般每天早晨6點和下午6點,山雞活動最頻繁時各飼喂一次,每次飼喂量在30克左右。
建議飼料配方為:玉米68%、豆粕20%、麥麩7%、進口魚粉3.5%、骨粉0.5%、貝殼粉1%。
飼養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最多1只雞。
每天在飼喂以后,可以把菜葉、牧草、樹葉等放到欄舍里,讓它們多吃點青綠飼料。
經過一段時間的飼喂,后備種雞就可以進行繁殖了,一般在每年的二到三月份,氣溫回升時,七彩山雞開始繁殖產蛋,在配種前還要進行一次選股種。
和第一次一樣,體型和外貌好的被幸運的留了下來,重新被搭配到不同的欄舍里面,一只公雞配上四只母雞,每平方米最多一只雞。
經過人工馴化后的七彩山雞,一般公雞9—10月齡性成熟,母雞10—11月齡性成熟,每年的2—3月開始繁殖產蛋,產蛋一直會持續到9月份,其中6—7月份是它們的產蛋高峰期。
進入繁殖期的山雞,由于需要產蛋和交配,對營養的需求量加大,產蛋開始后,隨著產蛋量的增加,建議飼料配方為玉米56%、豆粕25%、麥麩5%、進口魚粉10%、骨粉2%、貝殼粉2%。
從飼料變化中可以看出,為了使山雞不長胖,能量飼料玉米減少了,蛋白飼料和含鈣的骨粉、貝殼粉、魚粉增加了。飼喂時每天早晚各喂一次,每天每只的飼喂量在70—80克,有條件的情況下,每天可以適量的飼喂一些青草或者樹葉。
山雞繁育
山雞屬于群居性動物,到繁殖季節,公山雞在群體中表現出一定的社會地位,公母配對合群后,公山雞之間為爭偶會發生強烈的斗架過程,經過一段時間的爭斗后,就會出現一只“王子”雞領導這個雞群,并享有優先交配權。但是,由于要維護自己的尊嚴,“王子”雞有不讓其它公雞交配的習慣,這樣種蛋的受精率就會受到影響,這時棲架和休息室就起到了關鍵的作用,其它公雞就可以以此為屏障,避開“王子”雞進行交配。
山雞由于馴化時間短,野性較強,公母種雞都有啄蛋的壞習慣,而母雞由于產蛋地點不固定的特點,因此破蛋率比較高,所以每隔半個小時就必須撿一次蛋。撿回來的種蛋一般要在5天內及時孵化,以避免種蛋變質。
當山雞進入到8月份,逐漸開始減少產蛋,9月份停止產蛋進入到休產期,應更換為后備期的飼料,飼喂量減少到每天每只60克左右,一般種雞的利用年限為一到兩年。
在野生狀態下的山雞,都是由母雞進行孵化,而經過人工馴化后很少山雞有報窩的習慣,靠人工進行孵化。孵化時并不是每一個種蛋都可以入孵,沙皮蛋、畸形蛋、破殼蛋、雙黃蛋都不能入孵。選好的種蛋必須大頭朝上放在蛋盤上,在孵化前,為了殺滅孵化器內的細菌,首先要進行消毒,每立方米空間用高錳酸鉀15克,福爾馬林30毫升混合產生的煙霧進行熏蒸消毒20分鐘。
孵化期間溫度和濕度控制是非常重要的,合理的溫濕度是促進胚胎發育、提高孵化率的關鍵因素。在整個孵化期間,溫度保持在38.7攝氏度左右。為了保持空氣中的含水量,在前20天,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0%左右,到了出雛期空氣相對濕度上升到70%。
為使種蛋受熱均勻,必須進行翻蛋,從入孵的第二天起,每隔2—4小時翻蛋1次,翻蛋的角度為90度,孵化到20天后停止翻蛋。
為了散發蛋內多余的熱量,從入孵第七天開始,每天要晾蛋2次,每次15分鐘左右
為了及時剔除無精蛋和死胎蛋,在孵化期內應進行兩次照蛋,第一次照蛋在孵化后第8天進行,通過照蛋撿出無精蛋和死胚蛋。第二次照蛋,在入孵后22天進行,撿出死胚蛋。
山雞種蛋孵化到第22天,結合照蛋將孵化機內的移入到出雛盤中,準備出雛。等種蛋孵化到24天的時候,小雛雞就開始慢慢的鉆出了蛋殼,第一次入空氣進行近距離的接觸。出雛時需要把身體健康的小雞挑出來,留下身體的弱的小雞淘汰掉。
剛出殼的小雞需要在24小時內及時注射馬利克氏疫苗,每只0.5毫升,注射疫苗后,雛雞就可以運到養殖戶進行養殖了。
在野生狀態下,山雞剛剛孵化出的小雞,為了能夠生存下去,它們需要跟著母雞在大自然中尋找食物,而經過馴化后的七彩山雞由于怕冷,需要給它找個保溫的環境來渡過42天的育雛期。
在雛雞進舍前必須要做好升溫工作,溫度必升到37—38攝氏度,小山雞剛進舍時密度不能太大,一般每平方米50—60只。
由于經過運輸,雛雞進舍后首先要飲水,并且要在水里面添加千分之一的電解多維,減少雛雞的應激反應。小雛雞飲水后三小時就可以給雛雞喂料了,小山雞的第一次吃料叫開食,可能肉雞專用的開口料飼喂,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不能低于21%,飼喂時每次不能放的太多,以免撐著小山雞。
山雞育雛期
育雛期是山雞最難養的一段時間,如果育雛能夠管理好,就意味著養殖已成功了一半,而育雛期的技術核心,除了飼喂以外主要的工作就是保溫、保濕、通風,所以一定要做好小山雞的保溫、保濕工作。
雞舍內的溫度一般保持在37—38攝氏度,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50—60%,如果濕度達不到的話,可以在室內適量的灑一些清水,并且雞舍內部要經常保持通風,避免氨氣過大,影響小山雞的健康生長。
為了增加小山雞的采食量,育雛期的前20天需要添加人工光照,1—3天保持24小時光照,4—7天保持20—22小時光照,8—20天光照逐漸過渡到12小時,光照強度每平方米3瓦。
在育雛期間,雛雞生長的特別快,隨著個體的增大,飼養密度要逐步減小。到了20天后,雛雞已經有了一定的飛翔能力,可以采用網上平養,網下面可以給雛雞留出一定的活動空間,密度由原來每平方米50—60只減少到每平方米25—30只。
為了防止小山雞之間的相互啄咬,需要在20天左右斷一次喙,為了減少雛雞的應激反應,還需要在飲水里面添加千分之一的電解多維。
育雛期是山雞一生最為脆弱的階段,也防疫最為關鍵的階段,防疫需要在畜牧獸醫指導下進行,分別在七日齡用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苗H120,十日齡用法氏囊苗,三十日齡用新城疫IV系疫苗。
做好了育雛期的各項管理工作,當山雞達到42天就進入到了育成期的管理階段,這個時候的山雞本身機體免疫已經形成,能夠適應外界的天氣變化,可以讓它們走了雞舍,回歸大自然了。
隨著雞身體的不斷增大,飼養密度盡量小一點,每平方米最多一只,讓它們能夠自由的活動,一般雞在外面放上兩天以后它就能慢慢適應各種天氣的變化,下雨天也不怕。
山雞屬于雜食性動物,各種野草、蟲子等都是它無法拒絕的美食,但是,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,除了吃一些野草外,飼喂飼料也是必不可少的,到了育成期的山雞一般每天早晚各飼喂一次,養殖戶可以自行配制飼料,建議飼料配方為:玉米60%、豆粕30%、麥麩7%、進口魚粉1%、骨粉1%、貝殼粉1%。
當山雞生長兩個朋左右,外形已經和成年山雞沒什么區別了,它們的警惕性越來越強,走路時四處張望,容易受到驚嚇,一旦聽到響聲或其它驚嚇就亂飛亂撞,常碰得頭破血流。
人靠近它們,不能穿太鮮艷的衣裳,山雞的眼睛看見太亮、太刺激的東西,容易撞到圍欄,頭部都會撞傷,所以山雞養殖場要求保持環境安靜,防止山雞驚群,造成損失。
經過3個多月生長,山雞的體重已經達到1.3千克左右,在過一個月左右,就可以出欄上市了。
山雞育肥期
在育肥期,山雞的身體已經發育完成,主要是脂肪沉積的過程,為了使山雞在出售前能夠有一個好的賣相,所以這個階段盡量多飼喂點青草。除了喂青草以外,飼料也是必不可少的,每天早晚各飼喂一次,讓雞自由采食,不限制飼喂量,育肥期建議飼料配方為:玉米70.5%、豆粕16%、麥麩8%、進口魚粉4%、骨粉0.5%、貝殼粉1%。
山雞食量小,一般每天吃60—70克左右的飼料,它們在吃食時,往往吃一點走一圈,回頭在吃,直至吃飽為止。
每個雞舍的運動場上還須要人為建設一些坑,里面有沙土,給雞洗澡用,雞身上會長寄生蟲,山雞在沙子里滾一滾進行沙浴,可以清除寄生蟲。
只有適應山雞的習性才能讓它健康地成長,等山雞生長到四個月左右的時間,公雞平均體重能夠達到1.5千克,母雞體重能夠達到1.25千克左右就可以出欄上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