種植密度
小紅棗種植規格:株行距3×3米,每畝74株,種植時間在12月。
種植方法
種植前先挖長、寬80厘米,深60~80厘米的定植塘,挖塘時表土和底土分開堆放,每塘底層放入草或秸稈,中層用50公斤腐熟農家肥與表土混勻后回填,然后再回底土(最好全用表土),種植塘回填后高于地面30厘米,或者回土時填至低于地面20厘米 時,灌透水,使塘內土沉實后再填土,使其略高于地面。種植時在定植塘上挖一深20~30厘米的穴,把棗苗放入穴中央,邊填土邊提苗、踏實,蓋土后略高于地面,種植深度與苗在苗圃里的深度一致,不可種植過深(埋過嫁接口)或過淺。種植后沿樹 苗四周整成直徑1米的圓形樹盤,澆透定根水并用薄膜(一平方米大)進行樹盤覆蓋,以保濕、增溫、壓雜草。挖塘和種植時都要拉線,以保證苗木種植后達到“三看”一線。
肥水管理
幼樹定植后,在春季發芽前10~15天,每株用尿素1~2兩兌水10公斤追施,以后每隔一個月重複操作一次(灌水追肥),追肥位置在距樹干30~40厘米處。
整形修剪
棗種下后剪除根部萌櫱和多余的分枝,主干粗1.2~1.5厘米,二次枝粗0.8厘米時,在距地面60~80厘米處剪去主干,把剪口下第一個二次枝剪去,以下選位置合適的3個二次枝留1個芽短剪,以促發側枝形成第一層主枝,以后用同樣的方法培養第二、第三層主枝,第二層主枝2~3個,第三層主枝1~2個,各層間距離70~80厘米,相鄰兩層主枝互相錯開互不重疊。
套種
不可套種高桿或較耗地力的作物,如玉米、薯類等,可以套種豆科作物,最好套種綠肥,以彌補農家肥用量不足,同時還可壓制雜草,覆蓋地表。
紅棗病蟲害
棗樹病蟲害種類多,分布廣,危害重,是造成棗樹產量低,質量差的重要原因,當前嚴重發生的病蟲害,主要有:棗步曲、棗粘蟲,桃小食心蟲,食芽象甲、棗瘋病 、棗鏽病等。防治時要堅持貫徹預防為主的無公害綜合防治措施。以達到有效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!
棗步曲棗步曲[Sucra jujuba Chu(異名Chihuo zao Yang)],又名棗尺蠖、弓腰蟲,是危害棗樹的“頭號敵人”。以幼蟲危害幼芽、幼葉、花蕾,并且吐絲纏繞,阻礙樹葉伸展,嚴重時可將樹葉全部吃光,同時還大量危害蘋果、梨、桃及土豆、辣椒等農作物。棗步曲3月中旬開始羽化出土,棗芽萌動時,幼蟲開始孵化危害棗芽。其主要的生物學特性是:
每年一代,以蛹集中在棗樹根頸周圍的表層土壤中越冬。
成蟲雌雄異型,無翅雌蛾爬行上樹,和有翅雄蛾交配,成塊產卵于粗翹樹皮下。
老齡幼蟲食量大,抗藥性極 強。
無翅雌蛾通不過光滑物,幼齡幼蟲雖能通過光滑物,但易被粘著物粘住。根據棗步曲的生長史,可採取李連昌 教授設定的五道防線防治。具體做法是:一綁、二堆、三挖、四撒、五涂。每年3月15日到20日完成前三道防線。
五道防線:即在樹干基部周圍一尺範圍的地面上採用一綁、二堆、三挖、四撒、五涂等五項防治措施。一綁:在緊貼樹干基部距地面5~10厘米處綁一條8~10厘米的塑膠布,接口用塑膠膠粘合或用小鞋釘釘緊,使雌蛾不能上樹;二堆:在塑膠袋下,堆筑圓錐形土堆,土堆表面要拍實,光滑,上緣要埋住塑膠布1.5厘米,使塑膠布更加牢固,無縫可入;三挖:在土堆周圍挖寬深各10厘米的小溝,溝壁直而光滑,使爬不上的雌蛾集中跌落在溝里;以上三道防線要求在驚蟄前完成。
成蟲出土后再進行第四、五道防線,即四撒:春分成蟲出土后,在小溝內和土堆上撒施10%辛拌磷粉或2.5%的敵百蟲粉或3%的1605或35%的甲基硫環磷毒土(藥土比例為1:10),以殺死小溝內和土堆上的雌蛾;五涂:少數產在土塊石塊縫隙下的卵粒,約于棗芽萌動期開始孵化上樹危害,在幼蟲上樹前,要在塑膠布上緣1.5厘米處涂一圈粘殺幼蟲的藥膏(藥膏用黃油10份,機油5份,50%的1605或其他有觸殺作用的有機磷一份混勻製成)藥效可維持40~50天。
未能及時用五道防線防治棗步曲的棗區,可在棗樹發芽展葉,大部分幼蟲進入二齡時用農藥噴撒,毒殺幼蟲。常用藥劑有:75%辛硫磷1000倍液、50%馬拉硫磷1000倍液,對老齡幼蟲,用25%溴氰菊脂1.5~2.0萬倍液或20%速殺丁液。
棗粘蟲
棗粘蟲Ancylis SativaLiu
棗粘蟲又叫棗鐮翅小卷蛾、棗小芽蛾,是以幼蟲吐絲纏綴棗芽、葉、花和果實進行為害的一種小型鱗翅目害蟲。在山西一年發生三代,以蛹在棗樹主干、主枝基部的粗皮裂縫樹洞中及根際表土內越冬。第一代幼蟲主要為害棗芽,第二代幼蟲主要為害棗花 花蕾和幼果,第三代幼蟲主要為害棗葉 和著色棗果。成蟲白天潛伏在棗樹葉背或樹下作物雜草中,黎明和傍晚活動,雌雄性引誘能力極 強,對黑光燈趨性強,但趨化性差。因此採用無公害的性誘劑進行測報和防治、效果極佳。根據以上生物學特性,可採用以下綜合防治措施,定能控制為害。
棗鐮翅小卷蛾危害 棗鐮翅小卷蛾高齡幼蟲
冬季或早春徹底刮樹皮用黃泥堵樹洞,可消滅越冬蛹80%以上,基本控制一、二代幼蟲的危害。
開展大面積性誘防治:利用人工合成的棗粘蟲性誘劑,于第二和三代棗粘蟲成蟲發生期,一畝掛一個性誘盆,可消滅大量雄蛾。使雌蛾得不到交配,不能繁殖后代,能有效地控制其發生量。
利用赤眼蜂或微生物農藥防治:在棗粘蟲第二、三代落卵盛期每株棗樹釋放赤眼蜂3000~5000頭,卵寄生蜂可達75%左右,幼蟲發生期樹冠嘖施青蟲菌,殺螟桿菌等微生物農藥200倍液,防治效果達70~90%。
化學農藥防治:必要時,即蟲口密度特別大的情況下,可在棗樹芽長3厘米和5~8厘米時,往樹上各嘖一次80%敵敵畏800~1000倍液或 75%辛硫磷2000倍液或者2.5%溴氰菊酯 4000倍液或25%的殺蟲星1000倍液等,可有效控制為害。
秋季于8中下旬樹干或主枝基部進行束草誘殺:冬季或早春取下束草和貼在樹皮上的越冬蛹,集中燒毀處理。
棗桃小食心蟲棗桃小食心蟲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,又名桃蛀果蛾、棗蛆等,為世界性害蟲。以棗、蘋果、梨、山楂等果樹受害最重。該蟲一年發生1~2代,以老熟幼蟲在樹干附近土中吐絲做扁圓形繭(冬繭)越冬。翌年6月氣溫上升到20℃左右,土壤含水量達10%左右時,越冬幼蟲開始出土,在土塊、石塊、草根下吐絲做紡錘形繭(夏繭)化蛹,每次雨后形成出土高峰。成蟲無趨光性 、趨化性、但趨異性較強,因此利用桃小食心蟲性誘劑誘蛾效果好。成蟲多將卵產在棗葉背面和果實上,第一、二代幼蟲分別在7月份和8~9月份大量蛀果為害。根據以上生物學特性,在做好蟲情測報的前提下,應採取以下綜合防治技術。
棗桃小食心蟲高齡幼蟲 棗桃小食心蟲脫果孔
挖繭或揚土滅繭:宜在春季解凍后至幼蟲出土前進行。
地膜覆蓋:春季對樹干周圍半徑100厘米以內的地面覆蓋地膜,能控制幼蟲出土、化蛹和成蟲羽化。
揀拾落果,消滅脫果幼蟲。
樹下培土、阻止幼蟲出土,培土約20厘米即可。
性誘防治:利用桃小食心蟲性誘劑進行測報和防治。
藥劑防治:當桃小食心蟲性誘撲器誘到第一頭雄蛾時,正值越冬幼蟲出土盛期,可在樹干周圍100厘米範圍內或全園撒施25%1605微膠囊或25%辛硫磷膠囊0.5公斤,加5倍水和300倍細土混製成毒土進行撒施或用10%辛拌磷粉噴施或用50%辛硫磷乳油200倍液噴灑地表,施后輕輕耙耱。當誘蛾高峰出現1周左右,為樹上噴灑的最佳時期,一般年份的7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,當一、二代成蟲發生盛期分別噴布2.5%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20%速滅殺丁2000倍液或25%殺蟲星1000倍液或50%對硫磷 1500倍液等,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。
食芽象甲
食芽象甲Scythropus yasumatsui Koneet Merimoto,又叫棗飛象、棗芽象甲等,是專食幼芽和幼葉的鞘翅目害蟲。該蟲一年發生1代,以幼蟲在土內越冬,4月中下旬(氣溫達到8-20℃)棗樹萌芽時,成蟲出土群集食害棗芽。成蟲有假死性,卵產于脫落性枝痕縫隙
中,幼蟲孵化后落地入土,在土中越冬,越冬長達10個月左右。根據以上生物學特性,防治此蟲主要採用地面撒施10%辛拌磷粉或1.5%1605粉或3%辛硫磷粉防治出土成蟲?;驑渖蠂姴?5%殺蟲星1000倍液消滅上樹成蟲。地面撒粉時,要結合振樹利用成蟲假死性,集中毒殺落地成蟲。
棗瘋病
棗瘋病Jujube witche's broom
棗瘋病是棗樹的一種毀滅性病害。棗樹染病后,表現下列反?,F象:
花器反祖,花柄加長為正?;ǖ?~6倍,萼片、花瓣、雄蕊和雌蕊反常生長,成淺綠色小葉。樹勢較強的病樹,小葉葉腋間還會抽生細矮小枝,形成枝叢。
發育枝正副芽和結果母枝,一年多次萌發生長,連續抽生細小黃綠的枝葉,形成稠密的枝叢,冬季不易脫落。
全樹枝干上原是休眠狀態的隱芽大量萌發,抽生黃綠細小的枝叢。
有時樹下萌生小葉叢枝狀的根櫱。
棗瘋病的發生,一般先在部分枝條和根櫱上表現癥狀,而后漸次擴展至全樹。幼樹發病后一般1-2年枯死,大樹染病一般3~6年逐漸死亡。
根據棗瘋病發生及侵染特點,應採取以下幾項綜合措施進行防治。
隨時清除病樹病枝病櫱,消滅病源,防止蔓延。病區組織專人全年巡查,發現病樹、病枝和病櫱要及時清除,以防蔓延。
挖出病樹時應將大根刨凈,以免再生病櫱。重病區連年嚴格挖凈病樹,即能控制病害發生。
一樹即使出現一枝病枝,也應刨全樹。不要只去病枝不刨樹。只去瘋枝 不去病樹,常造成擴散病源的惡果。
病樹染病后,病原體即隨枝葉枯乾而死亡,不會再擴散傳播,因而刨倒的病樹不必燒毀處理。
刨除病樹后應及時補栽小樹,恢復生產。栽樹時,病樹坑只需刨除直徑0.5厘米以上的粗根,不需要做土壤消毒。
健株育苗。挖取根櫱苗應嚴格選擇,避免從病株上取根櫱苗。嫁接時採用無病的砧木和接穗。
選育和採用抗病品種。這是今后防治棗瘋病的根本途徑。
防治傳病昆蟲,減少傳病媒介。在5月上旬棗樹發芽展葉期,中國擬菱紋葉蟬 等傳病害蟲第一代成蟲進入羽化盛期,噴布50%1605乳油1500倍液加復果1000倍液,或噴布20%滅殺丁2000倍液加復果1000倍液,進行防治。不僅要在棗園普遍防治,而且在棗園附近的其它果園和林地也要進行防治。
棗鏽病
棗鏽病Jujube rust
棗鏽病是棗樹的重要葉片病害,有時也侵害果實。葉片發病初期,在葉背散生淡綠色小點,后漸變成淡灰褐色,最后病斑變黃褐色,產生突起的夏孢子堆。棗鏽病菌主要以夏孢子 在病落葉中越冬,成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。有時,也能以菌絲在芽中越冬。第二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,降雨多、溫度適宜時,越冬的夏孢子即開始萌芽侵入葉片。7月中下旬開始發黃,8月中下旬開始大量落葉。多雨高濕是棗鏽病發生流行的重要條件。
根據棗鏽病上述發生及危害特點,防治時應採取以下幾項措施:
壓低菌源。棗樹越冬休眠期間,徹底掃除病落葉,集中深埋或燒毀,消滅越冬菌源。
合理修剪。疏除過密枝條,改善樹冠內的通風透光條件。做好雨季排水工作。棗糧間作地內,近樹冠處宜選種豆類等矮桿作物,保證樹冠通風透光良好。
藥劑防治。應以夏季雨季早晚、降雨頻率和空氣溫度 等氣候因素決定噴藥時期。北方棗區一般在7月上中旬臨近發病前開始噴藥,相隔20天左右,連噴2次200倍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或粉銹寧即可控制危害。乾旱年份的6~8月,除水澆地外,可不必噴藥。
棗縮果病
棗縮果病的發生與刺吸口器昆蟲的密度成正相關,大氣濕度大,尤其是間斷性降雨或連陰天,病害往往大流行。
防治方法:
如果上年感病指數比較高,首先要清理棗園的落葉、落果,集中進行處理,以切斷傳播源。
加強棗園的肥水管理,提高樹體的抗性,若是大齡樹,在棗樹萌芽前刮除并燒毀老樹皮,全樹噴一次石硫合劑。
化學防治:用真菌1號800倍液或硫酸鏈霉素6500倍液在6月底首次噴藥殺滅病原菌,7 月底到8月初,每隔10 天噴藥一次。
棗裂果病
棗裂果病是一種生理性病害,在棗果接近成熟時,遇陰雨天大面積發生。
防治方法:
合理修剪,注意通風,提高透光率,減少發病。
從果實膨大期開始噴3000ppm的氯化鈣 水溶液,以后每隔10~20天噴一次,直到採收,或從果實膨大期開始噴胺基酸鈣800~1000倍液。